开云·全站app(中国)官方网站-ios/安卓版/手机APP下载

诚信为本:市场永远在变,诚信永远不变。

咨询热线

13988889999
手机:13988889999
电话:0898-66889888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玉沙路58号
邮箱:admin@xyiol.com

他是科幻大师阿西莫夫从未登上太空却创造了银河开云全站官网登录(中国)有限公司帝国

他是科幻大师阿西莫夫从未登上太空却创造了银河开云全站官网登录(中国)有限公司帝国

2024-08-22 05:10:28

  开云全站app下载开云全站app下载“我们永远也无法知晓,究竟有多少第一线的科学家由于读了阿西莫夫的某一本书,某一篇文章,或某一个小故事而触发了灵感;也无法知晓有多少普通的公民因为同样的原因而对科学事业寄予深情……

  我并不为他而担忧,是为我们其余的人担心——我们身旁再也没有阿西莫夫激励年轻人奋发学习和投身科学了。”

  1935年的纽约,15岁的艾萨克·阿西莫夫还没有长出他那标志性的络腮胡,而整个世界也没有预料到这个不起眼的俄裔美国犹太人,会在接下来的二十年里成为美国首屈一指的科幻大师。

  但他是个聪明的孩子,拥有远超同龄人的敏锐和智慧。在这个年纪,他就已经从高中毕业。他满怀信心、充满希望地独自来到曼哈顿,参加哥伦比亚大学的本科面试,却被当场拒绝。

  “那年学校招收犹太人的名额已经满了。虽然那位面试官非常温柔,他告诉我,我还太年轻了。”

  或许对于别人来说,这个拒绝的理由可能还说得过去,但是对于阿西莫夫来说,“太年轻”或者“太老”绝不是某人能或不能做某件事的借口。在后来的一次采访中,他这样说到:“如果我的医生告诉我,我只剩六分钟可活,我也不会消沉,我会打字打得更快一点。”而这股近乎执拗的乐观确实也贯穿了他的一生。

  他是上世纪美国最重要的科幻大师,一生撰写、编辑了超过500本著作,其作品被翻译成超过50种语言。

  他获得了7次雨果奖、3次星云奖和2次轨道奖,他的《基地》《银河帝国》《我,机器人》《永恒的终结》《神们自己》等作品深刻影响了现代科幻的面貌。

  不过在1935年,年轻的阿西莫夫还要在求学路上经历好几次挫折。在被哥伦比亚学院拒之门外后,阿西莫夫申请了纽约城市大学的免费项目,却也遭拒绝。最终,他进入了哥伦比亚大学下属的塞斯·洛初级学院,这个学院专门招收犹太学生。

  但由于学院管理的变动,塞斯·洛初级学院最终与哥伦比亚学院合并。1939年,阿西莫夫以哥伦比亚大学化学学士的身份毕业。在这之后,他申请了纽约的5所医学院,又一次“全拒得”。他转而申请哥大的化学硕士项目,结果依然不如人意。

  “凭借全然的固执,”他在回忆录中写道,“我说服项目委员会让我在项目中作见习学生。”只有阿西莫夫的成绩达到一定标准,才能成为正式学生。

  而他确实是个优秀的学生。1941年,阿西莫夫以全班前几名的优异成绩毕业,取得了化学硕士学位。1946年,在军队服役4年后,阿西莫夫回到了哥大,并在1948年取得了化学博士学位。在哥大从事了一年博士后研究工作后,阿西莫夫来到波士顿大学医学院担任化学教授。直至1958年,阿西莫夫才辞去教学的工作,开始全职写作。

  实际上,阿西莫夫从15岁开始创作,21岁时已经在当时美国著名的科幻杂志《惊奇故事》上发表了三篇短篇作品,而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科幻作品均是在1958年前完成的。

  传记作者米歇尔·怀特曾就阿西莫夫对科学、科普与科幻发展的贡献做出如下精彩的总结:

  “阿西莫夫生前为世人留下了双份礼物:首先,他留下了一批精彩纷呈的小说和扣人心弦的故事,这将使世代的读者大饱眼福;其次,他的非小说类作品令读者心中充满了敬畏,惊叹宇宙的不可思议。

  纵观阿西莫夫一生,他并未找到治愈癌症的新方,也不是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更没有车轮底下勇救儿童的壮举,但他是一流的知识传播者,一个带领其他人进入宏伟壮观、给人以启迪的人类知识迷宫的人,为此人们将永远铭记他。”

  “宇航员”这个词第一次出现,就是在1880年帕西·格里格的科幻小说《穿越黄道带》中。作者在文中虚构了一种名叫“Apergy”的反重力能源,让人类能够搭乘飞行器到达火星,而“宇航员(astronaut)”则是主角搭乘的飞行器的名字。

  在这个时候,人们已经有了宇宙飞船的概念,但是“Spaceship”这个词真正被使用,是在约翰·雅各布·阿斯特四世的《异世界之旅》(1894)。这部小说想象人类在2000年已经能够搭乘飞船到达木星和土星。书中描绘的飞船有着厚重的金属外壳,而木星是一个环境恶劣、危险四伏的热带雨林星球。

  到了1940-1950年代,随着飞行引擎能源的改进和航天技术的发展,科幻小说里的科学技术越来越贴近人们的现实生活。在当时,小说家们产生了一种共识:人类的“近未来”,必然关乎宇宙(Wingrove,2001)。

  也就在此时,在1941年的8月,哥大化学系研究生、《罗马帝国衰落史》的忠实读者、21岁的艾萨克·阿西莫夫决定要写一个关于银河帝国的故事:一个掌握了星际飞行能力、疆域横跨全宇宙的人类文明。

  纵使科幻的先辈们曾经幻想登上火星、木星和土星,他们也从未有过让人类文明散布到宇宙的每一个角落的构想。在阿西莫夫的设想中,宇宙不再是未知的冒险目的地,而已然是人类的居住地。宇宙的命运便关乎人类的命运。

  不过,虽然拥有不俗的想法,在写作计划上,当时的阿西莫夫并没有那么野心勃勃。这个时候,他的脑袋中只出现了一个模糊的故事。当他跟他的编辑、时任《惊奇故事》杂志主编约翰·坎贝尔说起这个故事的时候,他只想要为自己的下一次连载提供可行的选题。

  我带着具有感染力的热情、志得意满地走进坎贝尔的办公室。或许热情真能传染,因为坎贝尔显露出前所未有的激动。

  “短篇、中篇、系列故事,通通放在一个特定的未来史框架中,包括第一银河帝国的衰亡、随之而来的封建时期,以及第二帝国的兴起。”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阿西莫夫在《惊奇故事》上发表了几篇以“基地”作为背景的中篇和短篇故事。1951年,《基地三部曲》的第一部长篇作品《基地》出版。

  正如坎贝尔所预想的那样,这是一部宏伟的著作,讲述的不是故事、冒险或传奇,而是历史——人类未来的历史。当人类科技发展到顶峰,宇宙移民成为现实,以帝国首都川陀为中心,人类文明征服了星空,而一位天才心理史学家谢顿,让预测未来也成为了可能。

  但谢顿预测出的人类未来却是悲观的:银河帝国正在一步步走向灭亡,人类的科技虽然不断进步,但思想与社会形态却在倒退,人类将经历三万年的混乱无序,甚至在帝国边缘形成迷信科技的,直到“第二帝国”的建立,人类文明才能逐渐回复。

  谢顿明白自己无力回天,但他可以通过一些手段开云全站官网登录(中国)有限公司,将这种无序的状态从三万年缩短到一千年,他在银河间建立了两个据点:“基地”与“第二基地”,意图用几代科学家的努力为人类历史力挽狂澜。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这一系列的后续《基地与帝国》及《第二基地》陆续出版。这个后来被科幻读者奉为“圣经”的系列,当时只是在小众圈子里传播。阿西莫夫曾经自嘲地提到,在《基地三部曲》出版的前十年里,这整个系列大概只赚了1500美元。

  《基地三部曲》线年代,在几家流通量较大的发行商开始为其做宣传后,阿西莫夫收获的版税越来越多。但是对于阿西莫夫来说,最具标志性的一刻是在1966年。那一年,美国最具重量的科学幻想类小说奖项“雨果奖”首次开设了“最佳经典系列小说奖”。

  当年,与《基地》一同入围的还有托尔金的《指环王》三部曲。这部奇幻小说的开山之作,在此时已经在英语国家风靡了十年。托尔金在经历了一战、工业革命和英国的衰退后,创造了拥有英格兰田园风光和多样而繁盛文明的中土大陆,意图“填补英格兰本应存在、但实际缺席的民族史诗”(Tolkien,1951)。

  面对如此强劲的竞争对手,阿西莫夫没有想过自己会赢。但是《基地》胜出了。在同时代,短短二十年间,人类完成了发射卫星、进入太空和建立空间站等成就。或许以当时的眼光来看,阿西莫夫所描绘的未来愿景并非不可实现。

  在那个年代,公众对宇宙的关注前所未有。广播和卫星电视的普及,让人们能够更及时地了解最新的科技进展。而美国的科幻作品,与这股浪潮彼此推波助澜,迎来了“黄金时代”。

  “科幻的黄金时代”这个说法,不仅仅是为了形容1950-1960年代,在美国喷涌出的许多经典科幻作品,也是为了强调这些科幻作品对当代科技的发展方向产生了重要影响——为想象人类未来、探讨科技伦理,以及挖掘人类本性提供了十分宽阔的舞台。

  正如卡尔·萨根所说,科幻作家或许无法研发出伟大的发明,但他们激励了无数科学家和有志于科学的孩子,影响的是人类未来生活的面貌,我们的科技、文化和日常生活。

  比如, “机器人(Robotics)”一词最早便是由阿西莫夫在1940年代提出(Prucher,2007)。在当时,世界上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机器人和机器人公司开云全站官网登录(中国)有限公司。直到1959年,美国的英格伯格和德沃尔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可编程的工业机器人,才宣告机器人从科学幻想变为现实。

  1942年,阿西莫夫在短篇小说《转圈圈》中提出了 “机器人三定律”,即:

  第一定律: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个体,或者目睹人类个体将遭受危险却袖手旁观;

  “三定律”虽然是一个虚构的概念,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却成为了其他机器人科幻作品创作的参考标准。同时,“三定律”至今对学界的信息伦理、机械伦理和人工智能伦理探讨都有一定影响(Clarke,1993;Anderson,2008)。

  在黄金时代,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阿西莫夫与他同时代的科幻作家,在共同启发、彼此竞争的环境下创作,深刻影响了后来的流行文化和科技革新。

  阿西莫夫和另一位科幻巨擘亚瑟·克拉克之间流传着许多惺惺相惜的故事,也有许多人说克拉克的《2001:太空漫游》就是在与阿西莫夫较劲的过程中创作出来的。而如今,根据这本小说创作的同名电影已经成了科幻电影史上的一个标志,在《星球大战》《星际穿越》和《降临》中,都出现过对《2001》致敬的桥段。

  此时克拉克正在说服阿西莫夫加入自己的潜水俱乐部,虽然阿西莫夫出了名地讨厌运动

  阿西莫夫与《星际迷航》的编剧吉恩·罗登贝瑞也是密友,在罗登贝瑞构建《星际迷航》的世界观时,阿西莫夫给了他许多参考意见。

  这部美国电视剧史上的科幻佳作激励了美国一代科学家投身于太空探索。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建造的第一架测试航天飞机,就以《星际迷航》中的宇宙飞船“Enterprise”(进取号,也译为企业号)命名。

  《星际迷航:原初》(1966)中出现的通讯器(Communicator),这被认为是手机概念的原型

  1983年,《多伦多星报》采访阿西莫夫时,请他对2019年的世界做出预言。阿西莫夫描述的未来主要分为两个部分:计算机化与空间应用。

  他认为“移动计算机设备”会走进家庭,而随着社会发展愈加复杂,人们离开了这一技术将无法生活;

  电脑会打破人们原有的工作习惯,与以往截然不同的新的职业类型会出现,并取代旧的职业;

  社会的发展会推动教育的本质发生巨大的变化,所有人都需要懂得如何使用电脑,并且被教育如何在这个高科技的世界里生活;

  阿西莫夫认为,到了2019年,人类能够“大规模登月”进行采矿工作,建造工厂以利用宇宙中的特殊资源,并建设天文台,甚至太阳能发电站,并将能量通过微波传输回地球。

  “到了2019年,人类第一个太空聚居地将出现在设计蓝图上,或许已经投入了实际的建设。它可以容纳成千上万的人,此后也会有更多这样的定居地被建造起来。

  在这些定居地里,人类可以建造各种各样的小社会,为人类文明创造更多的可能。”

  自始至终,阿西莫夫对科技发展、宇宙探索和人类文明的想象是雄伟壮阔的。然而当今的科技树并未完全按照阿西莫夫想象的轨道行走。

  正如21世纪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所说,与“黄金时代”相比,现代科幻已渐渐失去对太空的瑰丽想象:“在信息技术所营造的越来越舒适的安乐窝中,人们对太空渐渐失去了兴趣。相对于充满艰险的真实的太空探索,他们更愿意在VR中体验虚拟的太空。这像有一句话说的:‘说好的星辰大海,你却只给了我Facebook。’”

  阿西莫夫也深知,宇宙的奥秘无法由某个人、某个国家、某个民族的力量解开。若是人类有一天能够实现宇宙移民,依靠的应当是全人类的努力。

  身为犹太人,在二战期间长大,他也明白人类想要跨越彼此的分歧并非易事。但是在《基地》的结尾,他借角色之口说出了极为动人的期盼:

  宇宙一度完全受到这个星体的支配;所有的恒星都曾经跟此处保持联系;古谚有云:“条条大路通川陀”——这里才是群星真正的尽头。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2-2023 开云·全站app(中国)官方网站-ios/安卓版/手机APP下载 版权所有HTML地图 XML地图txt地图 | 苏ICP备16048736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