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文学《最后一开云全站app下载站》连载(二)
威县著名民谣:威县一大怪,生了孩子装沙袋。什么意思?当地风俗,开云全站app新生的小孩子,用装有细沙的布袋作襁褓,布袋口到腰部,用绳拴住,既能起到尿不湿的作用,又可防止孩子乱翻个儿。这襁褓里的细沙,就是威县的“特产”。
这里是黄河故道,至今,还有远古时期大禹的父亲鲧留下的水利工程“鲧堤”遗址。
威县是革命老区。抗战时期,八路军征兵,威县出了一个师。据编辑《威县革命史》的苏桂珍统计,威县地师级以上干部就达三百多人。我国新时期改革开放先锋任仲夷即是威县人。
像其他黄河故道一样,黄沙成为此地土质的主要特点。曾有人想看看威县西沙河流域的黄沙层有多厚,结果,刨了8米深还没见到胶土!
革命老区大多是贫困之地,威县也不例外。上世纪七十年代,威县有一百零四万亩耕地,其中有三十万亩盐碱地、二十万亩沙荒地。
这里属于多风干旱地区,地下水位平均深达三十四米。井难打不说,关键是投巨资打成了,水不一定能吃,没准儿是个苦水井,人和庄稼不能喝。为了节约好水,只能用淡水掺着苦水浇地。
威县以种棉花为主,历史上素有“冀南棉海”之称,曾连续二十年种植面积位居河北省第一、总产量第一。由于市场及其他各种原因,渐渐跟不上时代步伐,导致投入不少,效益不高。农民无奈,不知种何是好,也曾想过种别的农作物,又担心失败。有人想种既省工又省力的小麦和玉米之类的,但威县地处枯水区,极为不宜。威县老科协的领导思考再三,认为,作为一个农业大县,还是要在农业上找突破口。
西沙河流域是难中之难。其时,威县总人口六十二万多,贫困人口多达十七万一千多。威县之所以多年成为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扯后腿的主要就是西沙河流域十万亩荒沙滩。
威县春天风大沙飞,尤其是西沙河流域,狂风一起带沙走,可形成移动的小沙丘。农民种棉花,小苗刚出头,一阵风沙旋过,便不见了踪影,有时要种两三次才能勉强长成,只能凑合着种些花生、绿豆、红薯等小杂粮之类,收入甚微。生产队时,每年一个人只能分五斤小麦。粮食不够吃,年年靠国家救济。
威县请曲宪忠当顾问之时,国家正大搞“西部大开发”,威县也喊出了自己的“西部大开发”。
威县历史上有种梨、桃、葡萄、枣等果树的传统,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棉花产业兴起后,其他作物渐渐弱化。不料,国家棉花市场放开后,市场出现价格差距,收入走低。并且,因种棉花多年,面临地膜、化肥开云全站app下载 、农药三大污染严重,土地板结,有机质含量很低。威县领导下定决心:保护土壤健康,让子孙后代有饭吃!
春节将至,曲宪忠会同董占坤、李涛和威县林业局办公室副主任兼森防站站长刘明亮(一位本土专家),开始对西沙河流域的气候、地形、土质、水利、人文等方方面面考察。
作为多年林业系统的老领导、老专家,曲宪忠深知,要发展一个产业,首先要做一个符合本地实际的长远综合规划,如果只为种树而种树,只为种梨而种梨,是不科学的。
曲宪忠来到威县后,考察自然条件、分析地形、检验土质,展开一系列工作。他亲自挖下第一个探坑。陪他一起探测的董占坤、李涛和刘明亮及袁庄村党支部书记郑继奎齐动手。每一个探坑,一米五至两米深。这是个高强度的纯体力活儿,正值隆冬时节,天寒地冻,曲宪忠干得大汗淋漓。
曲宪忠再三研究,这片沙荒地搞经济林比较合适,可搞什么果林呢?有人说,种核桃,有人说种枣,有人说种苹果开云全站app下载 ,莫衷一是。
曲宪忠知道,农业的问题,就是知天、知地、知人、知未来。知天,即自然条件,冬时夏令:风、雨、雷、电、霜、雪、雾、雹,不可违背;知地,即土壤的酸、碱度,知其适物,因地制宜;所谓知人,即当地百姓的历史传统,喜好擅长;知未来,中央一号文件,即是未来的农业发展方向。
新疆枣,无法超越。绿岭核桃,全国独领。苹果,其时全国已达八百万亩,仍在急速发展(不出曲宪忠所料,如今苹果已达一千八百万亩)。气候、地理之差,无法效仿富岗和浆水。富岗和浆水苹果之所以质优著名,是因当地海拔和自然环境独特,无法效仿。另外,绿岭核桃属山区丘陵闲置荒地,每亩土地流转费一般仅需三十元,而威县土地流转费一般每亩八百斤小麦折价,成本过高。桃,季节性强,储存复杂,一旦销售滞迟,易腐烂。葡萄倒适合,开云全站app威县也有种植历史,目前种有两三万亩,由于各种因素,也不便于再大发展。
中国梨闻名世界,其时全国只有四百万亩,种植面积处于不增不减状态。南方梨树较少,集中在北方。威县的地域特点和土壤特质,发展梨产业是最佳选择。
经充分论证,威县县委、县政府决定,以县老科协示范梨园为基础,大搞梨产业。
种梨,曲宪忠是有经历的。河北省一直以老鸭梨和老雪花梨为主,他任河北省林业厅副厅长时,由于梨的品质下降,跟不上人们越来越高的口味要求,加上市场因素,更由于不断出现的新旧品种更迭代换,市场价格不断下滑。
曲宪忠在束鹿县(今辛集市)曾进行过“高头换接”,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树上调结构”。在梨和红枣的提质增效和无公害生产中,他提出“树开心,枝拉平,无公害,质先行”的发展模式。那时,还没有人提出绿色食品这个词,曲宪忠就已经在提倡无公害为基础的理念了。
曲宪忠不仅踏查了西沙河沿岸的九十多个村庄,还历时两个多月,凭着曾对国内三十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外十六七个国家和地区梨树产业考察的经验,重点分析了欧洲、大洋洲、日本、韩国及国内几个重点梨产区的生产情况与市场,又到山东莱阳、莱西及河北魏县、高阳、辛集、赵县等地考察,充分了解国内外梨产业发展现状。多方的考察和以往的经验积累,进一步增强了在威县打造梨产业的信心,主持起草了《威县西沙河流域绿色A级高效梨产业带建设规划(2013—2020年)》初稿,交由县领导审核发文。同时,开始联系省内外发展林果业方面的专家十几位,进行交流、研讨,对此规划进行论证:种什么、怎么种。这些专家,人人是享誉全国的行业翘楚,其中有大名鼎鼎的梨省力密植高效栽培模式引领者张玉星,有被誉为“黄冠梨之父”的黄冠梨育种人王迎涛等。
几番交流探讨,反复论证,曲宪忠建议,根据不同地块的土壤性质及条件,以发展新梨七号、雪青梨、秋月梨和红香酥四个品种为主。黄冠作为河北省当地知名品种,传统牌子,予以保留。老梨户、老园子,曲宪忠推行他在河北省迁西县时发明的办法——“树上调结构”,嫁接新品种。种植模式和品种,因地制宜、因区域制宜、因人文制宜、因经济投入制宜。品种以地域规划,模式以经济投资确定。
2013年春节前夕,短短一个月,曲宪忠确定了七项工程,其内容不仅有“种什么、怎么种”,还包括生产以后的销售、供应链体系,以及后期产品分拣包装、运输、贮藏、加工等一系列具体工作细节的实施,专家们都签上字,以县委、县政府名义,形成《威县西沙河流域绿色A级高效梨产业带建设规划(2013—2020年)》。明确建设重点为“基地建设工程、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工程、生态防护工程和龙头企业带动工程”,打造西沙河果韵生态农业观光画廊,力争到“十三五”末梨树种植规模达到十万亩,规划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一万元以上。
规模化种植,土地流转必先行。选地块,开云全站app村、乡、县各级干部齐行动。遇到不愿意流转土地的农民,不能硬来,要耐心解释,晓之以利益:一旦拖欠地租,农民有权收地。
威县总共五百二十二个村,其中土地流转涉及十四个乡(镇)的二百二十六个村,大乡三两万亩,小乡几百至几千亩。
年终岁尾,儿女们都已放假,给曲宪忠打电话催他回家。威县领导也劝他年后再干,他不,他把规划做好,提交县领导,一直待县里落实。
曲宪忠深知,一个地方要想搞大一个产业,只靠小个体农户不行,需要有龙头带动。于是,威县政府轰轰烈烈的梨产业招商引资开始了。
曲宪忠的到来,犹如一股和煦暖人的春风,吹醒了威县沉睡多年的西沙河流域荒沙地。2014年始,威县各乡镇、村,甚至相关部门全面掀起梨产业招商引资热潮;合作社梨园的建设如火如荼。威县梨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龙集梨园、国苈等知名大公司纷纷来威县搞梨产业。